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2.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3.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数学教案大全

4.大观念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流程是什么

5.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三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什么是平移以及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增强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难点

        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做关窗、拉黑板的动作。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移现象。

        追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平移的现象?学生答:升旗,缆车,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等。

        2、生成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题1图。

        先让学生说出虚线部分和实线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感受平移,并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并数一数。(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纠错。之后组织全班交流。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怎样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4)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5)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3、应用新知

        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4、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以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0×2,42÷2,84÷4,90÷3。

        60÷3,36÷3,99÷9,66÷2。

        (42÷2要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导入

        我们知道,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应先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

        三、教学例题

        1、出示挂图。

        (1)学生看图

        (2)问:

        ①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要求什么?

        ②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板书52÷2)

        ③52÷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尝试,让一生板演)

        计算的过程有没有什么发现?十位上的5除以2不能除尽,那么这题到底怎样来计算,结果是多少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羽毛球来分一分。(一捆小棒代替一筒羽毛球)

        (3)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操作结果:你是怎样分的?最后每个班分得几个羽毛球?

        (4)教师根据生的汇报再次演示分法:

        ①先把5捆平均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再把1捆拆开,变成十根再与剩下的2根合起来就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得到26根。

        ②先把剩下1捆拆开先分,再分2根。

        ③全部拆开分。

        (4)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①②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这两种分法都是先把整捆的分,多下来的捆拆开来分。

        (6)谁能再来完整地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

        (7)同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2、教学笔算

        (1)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板书)谁来说说52÷2的笔算该怎样算呢?先算哪一位上的?

        (2)十位上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意思?接下去该怎样除?

        (3)请你接下去除。完成书上第7页上的例题。

        (4)谁来告诉大家,刚才是怎样除的?(把关键的地方用红笔标出来)

        追问:十位上剩下1以后怎样除的?

        (5)检验:这道题计算是不是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

        (6)比一比:52÷2和口算题中的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补充板书:首位不能整除)

        3、练一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前2题。

        ①评讲:当十位上有余数时,接下去要怎样算?

        ②同桌互相校对。

        (2)其他题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前2组题,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计算。

        (2)出示后两组题,分组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6题。

        (1)先让学生然算。

        (2)问: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计算来验证估算得对不对。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独立观察,理解图意。

        (2)提问:不计算,你能说说哪种分法的组数多些?

        (3)还可以每组几人来分?

        4、完成“想想做做”。

        (1)你能根据图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2)同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全班一起列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在摆摆、说说、算算中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练习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想

        1、在实际情境中,给定一个方向,学生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获得真正的感受,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定向观念。

        活动准备

        收集判断东西南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

        1、课前收集有关判断方向的资料。

        2、展示、交流收集材料。

        二、活动一:在操场上

        1、组织全班学生到操场上辨认方向。

        2、谁能辨认东、西、南、北?你是怎么辨认的?

        3、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向板,标上东、西、南、北。

        4、看一看、说一说: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在记录纸上把它们记下来,并标明4个方向。

        活动二:在教室里

        1、展示记录纸。

        2、互相看看有什么不同?

        3、在教室里辨认东、西、南、北,说一说各有什么?

        活动三:你说我做

        (给定一个方向,朝其余三个方向走)

        1、同桌2人合作,互换角色。

        2、指名上台表演。

        活动四:指挥交通

        1、模拟表演:请一名同学当黑猫警长,12名同学扮演带卡片的小动物。

        2、宣布活动规则:得数大于10的朝北走,其余的朝南走。

        3、评一评:谁是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动物。

        4、渗透有关交通安全的教育。

        谈一谈: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学情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圆锥高的概念仍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储备,因而有必要在复习阶段利用直观教具通过切、摸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学生分组操作时,肯定能借助倒水(或沙子)的实验,亲身感受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3倍关系。但是他们不易发现隐藏在实验中的等底等高的这一条件,这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个盲点。为凸现这一条件,可借助体积关系不是3倍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经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层层逼近的过程,进行深度信息加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

        1.(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习高的概念。

        (1)什么叫圆锥的高?

        (2)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体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

        评析:

        圆锥特征的复习简明扼要。圆锥高的复习颇具新意,通过动手操作,从而使抽象的高具体化、形象化。

        二、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 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喘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评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教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判断公平与不公平中蕴涵了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猜想,他们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三、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

        (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 小组实验。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认识万以内的数,会用计数器表示万以内的数,能熟练的读写万以内的数,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熟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的读写万以内的数,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熟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计数器表示万以内的数,明白各数位表示的意义。

教学构想: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并认识万以内的数;再利用学具摆一摆、拨一拨,使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知道了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今天,我们来做几个练习,巩固一下上节课的知识。

        二、自主练习

        学生自己看题4:这道题应该怎么做?

        试着连一连

        指生答

        游戏:同位合作,你说我写。

        三百零二、五千八百七十三、六百三十四、七百二十

        板书设计:二、手拉手

        万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作业设置:自主练习4、6

课后: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重点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当学生计算到被除数的十位发现不够商1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恰当地引导,从分物的角度和除法本身的`计算规则分别进行理解,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节 约(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

        师:我们国家现在提倡勤俭节约,谁能说说哪些做法是节约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闻进行列举。

        2.导入:有3个班的同学用实际行动来倡导节约,他们积攒了许多旧报纸和矿泉水瓶,送到废品收购站回收利用,我们来看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否能帮助他们解决。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与学生进行谈话,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探究新知

        1.了解情境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找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积攒的报纸和矿泉水瓶一共卖了912元)

        2.尝试计算。

        (1)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算式:912÷3)

        (2)请学生口算出结果并写出口算过程。

        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写出算式:900÷3=300,12÷3=4,300+4=304。

        (3)请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

        3.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师:你们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同时出示不完整的竖式如下)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口算过程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不够商1时商0”的道理,并板书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

        ①从分物的角度理解:先分走900元,912─900=12,余下的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所以在十位商0占位。

        ②从除法本身计算的规则去理解:用被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时,不够商1,需要将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在个位上商4。

        (2)结合口算,说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完整地写出了912÷3的竖式计算过程,请大家结合口算的过程,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能够透彻地了解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商0,并牢固地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很大的帮助。

        4.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1)出示教材10页的第三个例题,提问: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读题,根据题意列出算式:522÷4。

        (2)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竖式计算。

        (3)组织交流。

        师:这个算式是在哪一位上不够商1?应该怎样处理,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计算中,当除到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余数是2。

        5.总结算法。

        师:在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的一般步骤: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遇到不够商1的情况要商0占位。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页1题。

        理解题意,在图中圈出答案后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教材12页4题。

        先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步骤,再观察题目中的计算过程,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计算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教材11页2、3题

        板书设计

        节 约(一)

        912÷3=304(元) 522÷4=130(支)……2(支)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数学教案大全

        #二年级# 导语研究证明,小学时期是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起步时期,这时候会更容易接受信息输入,所以,英语语言学习在这一阶段是很好的发展时期,更加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当然,学不进去是多方面的原因。不妨从下面 无 为您准备的资料里面去寻找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

       篇一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一)、

        图形与变化、

        表内除(二)、

        万以内数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统计、找规律、总复习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除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表内除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除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克和千克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重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和变化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广角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期末平均错误率速度平均错误率速度

        表内除法6%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这册实验教材的编写,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排。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两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往的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此次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的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这里的编排顺序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万以内的加法笔算,教材先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由小精灵提出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通过例1、例2、例3分别提出有关乘车的三个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计算式题,并引出笔算。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教材通过摆小棒直观的展示算理并结合直观图出示算法。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在例3中,每辆车限乘70人,通过计算结果知道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是71,超出限乘人数,所以班长得出结论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辆车。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他们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小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

        根据上述教育理念和《标准》第一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本册实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编排采取这样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素材。安排了图形与变化、克与千克的认识单元的教学内容。单元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拼摆、折纸、测量、作图、制作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平移、旋转现象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图形、以及对所获图形间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其次,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例如,在认识重量单位之前,安排了关于用统一的重量单位进行测量必要性的探究;在认识克之前,安排了探索有效的测量黄豆重量的活动等。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及所学图形的特征,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作为当今信息社会中的成员,对客观世界变化的敏捷反应和对各种信息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中要培养的估计能力正是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一。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对于估计能力培养涉及得很少,在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所安排的一些乘、除法估算也只作为选学内容。加强估算是当前计算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标准》中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计意识、技能的培养的要求。例如第一学段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本套实验教材把加强估计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要点之一。不仅在计算教学中安排相应的估算教学内容,而且将估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结合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与培养。

        例如,本册教材在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教材结合实例,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境,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想。其次,教材还注意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或练习中渗透估计意识培养的内容。例如,在重量单位教学中有一些观察某种实物大约有多重、测量某一实物时只要求大约的重量等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或精确的结果,而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数据就可以达到目的。在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材还安排一些应用估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习,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册实验教材的编排,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如前所述,在教学重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归纳推理等活动,得出要用统一的重量单位进行测量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才能彼此进行交流的结论。在学生认识了克、千克之后,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比克大的长度单位千克,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测量一袋盐的重量的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应该用比较大的重量单位的想法,从而引出千克。本册实验教材安排的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和有多重,都是开放式的对周围事物或操作材料的数学内容进行探究的活动。在这些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四、教学用具:表内除法练习表、万以内数位表、简易天平、学习平移、旋转的操作学具、口算练习表等

        五、课时安排:

        (一)、解决问题4课时

        (二)、表内除法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nb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图形和变换4课时

        剪一剪1课时

        (四)、表内除法(二)9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六)、克与千克2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7课时

        (八)、统计3课时

        (九)、找规律4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篇二

       教学内容:

        平均分(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3、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第一种分法:OOOOOO

        第二种分法:OOOOOO

        第三种分法:OOOOOO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一、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几条船?”。

        (4)分小组讨论:要租几条船呢?(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2、课堂练习。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

        (2)师: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一双筷子是几根?现在有多少根筷子?够不够

        分呢?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3)交流结果,提问: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够分吗?

        二、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让学生独立“圈一圈”。最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5题: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四、课堂小结:怎样分是平均分?

        

篇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1分米、1毫米有多长。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感知1分米以及1毫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身穿花衣裳,身体细又长,想要写好字,全靠它帮忙。”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铅笔。

        师:铅笔是我们学习的伙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铅笔有多长”。

        板书课题《铅笔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1)估一估。(1分钟)

        出示一支铅笔。

        师: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估一估这枝铅笔大约有多长?

        请2~3名同学起来说一说。

        (2)量一量(2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要知道铅笔到底多长该怎么办?

        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请大家将答题卡拿出来,第1题中的铅笔长度与老师手中的

        铅笔长度是一样的,量一量并将问题填写完整。

        师:这支铅笔有多长呢?

        生:这支铅笔的长度是10厘米。

        师:10厘米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

        师:10厘米也可称为1分米。分米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全班齐读。

        师:那我们用用什么符号将1分米与10厘米联系起来呢?

        生:1分米=10厘米。用字母表示是1dm=10cm。

        全班齐读两遍,并板书。

        师:所以刚才这支铅笔的长度可以说是10厘米。还可以怎么说?生:这支铅笔的长度是1分米。

        (3)找一找。(3分钟)请3名同学说一说即可。

        师:你能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也是1分米吗?生1:从1刻度到11刻度

        生2:从5刻度到15刻度。

        ……

        小结:尺子上只要长度是10厘米的就是1分米。

        (4)比一比(2分钟)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这1分米记住了。要请拇指和食指来帮忙了,像这样在尺子上比划出1分米。拿掉尺子,注意保持手指之间的距离不变,跟你的同桌比一比。

        师:好,再用尺子量一量,将这1分米放进我们的脑海。闭上眼睛,记住这个1分米。

        (5)联系生活(2分钟)

        请2~3个同学说一说

        师:拿着这个1分米,想一想,在我们的教室里或者家里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

        生:开关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生:粉笔盒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6)运用1分米。(3分钟)

        师:在我们小朋友的身上也藏着1分米,找一找。

        生:拇指与食指伸直后长度大约是1分米。

        师:大拇指与食指伸直的这个距离称作:一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年龄的增长,一拃的长度越来越大。比如老师的一拃就比你们

        的一拃大。所以我们应该说是小朋友的一拃长大约是1分米。

        师:那现在就用我们的一拃测量下课桌桌面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生:课桌的长度大约是5分米。

        生交流汇报。

        (7)探究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5分钟)

        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这是一把1米长的尺子,这个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我们也都知道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是吧,那现在咱们来看看这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吧?谁来猜测一下?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这样猜测的?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验证下你们猜得对不对。

        师示范:在贴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注意要对齐,要一个接着一个。

        故意错误示范,让生来订正。

        请两三名同学上黑板进行活动,并让其他学生统计已经贴到几分米了,可以换成几厘米。

        得出结论:1米=10分米。用字母表示是1m=10dm。并板书

        2.认识毫米

        (1)说一说(2分钟)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支铅笔,请你用尺子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

        生:铅笔的长度大约6厘米。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7厘米。

        师:怎么会这样?那是6厘米准确呢还是7厘米准确呢?

        生:两个都不准确。

        师:其实我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测量结果不是整理米数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新的单位来帮忙,它就是毫米。毫米是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m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0刻度到1刻度之间,会发现有很多的小格。

        师:其中的1小格就是1毫米。2格就是?3格呢?

        (2)感知1毫米(2分钟)

        师:同学们知道1毫米有多长吗?让我们一起在尺子上找一找,用手比划出来,感觉如何?

        生:1毫米太小了。

        (3)联系生活(2分钟)

        师:是啊,1毫米实在太小了,像老师手上这个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再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生: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请大家拿出1角的硬币,再次感受下1毫米。将1毫米也放进脑海。

        (4)厘米与毫米的关系(2分钟)

        师:同学们拿出尺子看一看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让生说一说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数一数。

        全班一起数一数,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是1cm=10mm。

        (4)正确读出铅笔的长度。(2分钟)

        师:那学习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后,你能正确读出铅笔的长度了嘛?

        生:铅笔的长度是6厘米4毫米。

        小结:有了毫米的帮忙,我们的测量结果就更加精确了。

        3.排一排(2分钟)

        今天我们新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加上之前学的米和厘米一共有4个长度单位,谁来帮它们排排队呢?

        从大到小:米、分米、厘米、毫米

        从小到大:毫米、厘米、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知识,就要懂得运用到生活中,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1.单位换算

        7米=()分米

        3厘米=()毫米

        90分米=()米

        60厘米=()分米

        5dm=()cm

        70mm=()cm

        2.请你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

        旗杆的高度大约是8()

        一本新华字典厚度约6()

        橡皮擦的厚度大约11()

        师: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

        生: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分米。

        师:为什么不填其他的单位呢?

        生:3米太大了,3厘米太小了,3毫米更不可能。

        师:对了,所以填对单位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填错了,会被笑话的。

        其他题目直接让孩子说一说该填什么单位。

        3.把不合理的地方改过来。

        出示一段话,教材35页中一段淘气的日记: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0毫米远,来到学校,我坐在5米高的凳子上,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上语文课。

        ①由老师读一读,在错误的地方故作惊讶,让学生发现问题。②同桌讨论一下,哪里有问题,又该怎么改呢?

        ③请同学指出错误之处,大家一起判断改得对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学会了量小物体的长度及单位间的换算。

        五、板书设计

        分米(dm)毫米(mm)

        1分米=10厘米1dm=10cm

        1米=10分米1m=10dm

        1厘米=10毫米1cm=10mm

       

大观念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流程是什么

        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 一年级数学 教案设计方案篇,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 方法 。

        3.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或圆片。

        投_主题图抽拉片),人物贴图,开放题材料(红花、绿叶、信封袋)。

        教学设计

        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主题图抽拉片: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

        △交流汇报:

        生1:有4只小鸟在吃小米,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吃小米……

        生2:我看到在大森林里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在一起就是5只,列式就是:4+1=5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1=5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勾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贾老师把静态的教材制成动态的投_使情境活动化,让学生在眼看、脑想、口说的过程中,理解图意,激发学习积极性。]

        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师:“4加1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师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生1: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数数法。)

        (根据回答贴图板书)

        生2: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接着数。)

        生3:我可以心算。

        生4:我会数指头或小棒来算。

        生5:先有4只小鸟,又飞来5只小鸟,4和1就组成5,所以4+1=5(师给予高度评价。)

        4.师生评价。

        a.师: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生评略。)

        b.师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说明理由。

        [此环节明显地体现出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不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者,而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很好地体现了《标准》的基本理念。]

        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a.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

        b.全班交流,汇报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5

        2+3=5

        c. 说说 你的计算方法。

        d.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集团和不变规律)

        2.第24页的“做一做”第2题。

        a.学生按要求摆一摆。

        b.口头列算式。

        c.打开书第24页填上书上。

        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分组进行“红花配绿叶”活动。

        a.要求:为“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b.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答案多,图案设计最美。

        c.生生互评:给优胜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星”、“智慧星”。

        [贾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习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计算、想象、拼摆,全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

        专家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开放”二字。

        1.教学时, 思维方式 的开放。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时空结构,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开放情境。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贾老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想法和自己的选择。

        2.教学评价趋于开放。师生互评计算方法,生生互评小组的使用评价形式的开放,有效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题的开放。由于绿叶即(条件)有多余,所以学生要给花蕊里5、4、3等红花配绿叶,就要经过观察,口算等思维过程,结合小组同学的审美观点,可以摆出多种多样的图案,同时,5以内加法的各种算术基本都口算一次。习题的开放,学生的开放,学生就有多种选择的可能,这样才能得到自己发展。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数出11—20物体的个数。

        2。 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

        3。 在学习数学的具体情景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巩固数序知识,渗透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11—20这些数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例6插图,提问:大家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表扬学生观察的非常仔细,看看需要解决的

        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组织学生讨论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让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办法给予肯定

        三、模拟训练,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教材79页“做一做”

        2。练习十八第5题和第6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于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可用减法计算,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感受与同伴交流想法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4.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保 教育 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可采取以下形式。

        1.对口令。

        师:我说1。

        生:我说2,1和2组成3。

        [课一开始,就采用三种对口令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形式灵活有效,学生复习效果好。]

        2.拍手对口令。

        3.举牌对口令。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老师投影显示美丽的小湖,并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在波光粼粼,美丽的小湖里有3只美丽的鹤在快乐地歌唱,过了一会儿,1只鹤展开翅膀飞走了,(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学生跟随教师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纸鹤,动手操作演示,3只鹤飞走1只鹤,就是从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在投影与教师语言描述的优美情境中,用纸鹤实物演示,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并能亲自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

        例题

        1.课件演示,创设问题情景:草地上雨后长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5-2=?

        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例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喜欢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学生很高兴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主动探究 故事 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与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巩固练习

        1.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2.出示课件2,学生说图意: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

        4.乘车游戏:5个同学做检票员,拿着车号,其他同学每人一张票,车票上数目的得数就是的要乘的车号。游戏开始,请同学们赶快上车,检票员检票后,上错车的同学给大家表演节目。

        [巩固练习中的第1、2题,采用课件演示,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第3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尝试用5只纸鹤摆不同的算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减法的认识。乘车游戏,学生最感兴趣,参与积极性也,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活动效果好。]

        总结 评价

        1.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说说自己本课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2.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

        布置作业

        1.学生准备纸鹤,学具,数字卡片;

        2.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教学设计说明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都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让学生动口、动手的对口令活动,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语言描述,并用纸鹤演示:“湖里的3只鹤飞走了1只,还有几只?”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接着用课件演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例题:“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列出算式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算,多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这样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练习第1、2题用课件演示,分步进行,让学生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小组交流订正;还有一个练习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5只纸鹤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练习的最的是乘车游戏,这个游戏时在学生学习兴奋低点进行的,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2.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75页两道题的课件。

        2.学生准备小棒、圆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5+3+2=

        8-2-3=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5+3+2和10-5-3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一说在5+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在10-5-3的计算中是哪两个数相减。

        二、新课引入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篇5

        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_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45所以够﹚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下课以后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回到家里,和家长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1.在复习题后面两道题的旁边出示如下两个算式。

        5+3-210-5+3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后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谈话:上面这两道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做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

        3.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三、学习新知识

        1.学习例1。

        (1)在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的场面。

        教师:屏幕上反映了什么内容,你能从屏幕上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教师: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

        (2)屏幕上出现湖里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

        教师:湖里天鹅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2”,把算式写完整4+3-2。

        教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减去2?

        学生:因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后又飞走2只,只有从原来的4只和又飞来的3只这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里减去飞走的2只,才是剩下的只数。

        (3)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或结合教材例1的插图)说一说算式4+3-2所表示的意义。

        (4)学习4+3-2的计算顺序。

        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屏幕上反映的湖里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情况,并说出计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

        4+3-2”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和“”两部分。

        教师: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

        学生:第二步是7减2,因为第二步是用第一步两个数相加的得数减去2,所以是7减2。

        2.学习例2。

        (l)在屏幕上出现反映“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2只后,又飞来3只”连续变化过程的画面。

        (2)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的画面写出算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屏幕上所反映的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4-2+3=。

        教师: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先算减法后算加法。

        配合学生的叙述在屏幕上闪动“”。

        教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

        学生: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几只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教师: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学生:第二步是用第一步“4-2”的得数“2”和3相加。

        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填上“2”,并在屏幕上闪动“”。

        (3)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学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的练习。

        (l)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面上摆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增加4根。

        (2)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计算。

        5-2+3=8-7+8=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定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和第二步分别是几加几。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1)学生分组观察第1题的插图,并说一说画面上反映的内容(重点说出小鸭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

        (2)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先分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所要注意的问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数学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方案2020小学教案集锦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 2017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反思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技巧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计划

        ★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教师看)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5篇

       大观念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流程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定单元教学方式:

       在学科大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明确教材的知识内容都是根据不同单元设置的,因此在开展教学时,教师需将教材知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结合,以此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让教学计划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标准。

       二、关注学生情况,明确单元教学设计基础:

       学科大概念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设计,教师要主动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全面分析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储备、兴趣爱好、数学素养发展情况、学习习惯与学习认知。

       三、分析教学要求,提出具体单元教学目标:

       学科大概念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设计,教师要结合上述学情,针对核心概念,结合教学的基本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细化单元整体知识,分解单元知识点,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四、构建知识框架,整合单元知识内容:

       学科大概念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设计,教师要进一步构建单元知识框架,凸显学科大概念,明确单元课程的核心概念,梳理、整合单元知识内容,将单元知识教学内容以直观、明确的形式展现于学生眼前。

       五、基本问题引导,驱动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体系学科:

       大概念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设计,教师要认识到问题的重要作用,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跟随问题不断深入思考,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探究数学课程知识。教师要把握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学科大概念是一种教学新颖的教学理念,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思考数学教材知识内容,将数学知识体系作为教学基础,以此展开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计划,构建科学的单元教学模式。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走进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在数学中得到快乐,加强我校数学 文化 建设。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趣味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有趣的问题,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1、小卫到文具店买文具,他买毛笔用去了所带钱的一半,买铅笔用去了剩下钱的一半,最后用去剩下的8分,问小卫原有( )钱?

        2、苹苹做加法,把一个加数22错写成12,算出结果是48,问正确结果是( )。

        3、小明做减法,把减数30写成20,这样他算出的得数比正确得数多

        ( ),如果小明算出的结果是10,正确结果是( )。

        4、同学们种树,要把9棵树分3行种,每一行都是4棵,你能想出几种

        办法来用△表示。

        5、把一段布5米,一次剪下1米,全部剪下要( )次。

        6、李小松有10本本子,送给小刚2本后,两人本子数同样多,小刚原来

        有( )本本子。

        二、小组讨论

        三、指名讲解

        四、评价

        1、同学互评

        2、老师点评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二、出示趣味题

        1、小明在小红左边5米,小冬在小红左边8米,问小明和小冬之间有

        ( )米。

        2、河中有几只鸭子在 游泳 。游在最前面的一只鸭子后面有2只鸭子,

        游在最后面的一只鸭子的前面也有2只鸭子,游在中间的一只鸭

        子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一只鸭子,河中共有( )只鸭子在游泳。

        3、一支铅笔二个头,二支半铅笔( )个头。

        4、走上一层楼梯要走10级,从一楼走到四楼要走( )级楼梯。

        5、解放军叔叔做了一个靶子,靶子分6格,小王射了几枪,每次都

        打中了,总分为100分,问小王打了( )枪?打中了哪几

        格?( )

        二、分析

        教师带领全班,整体分析。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两次的课程,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三

        教学内容:神奇的扑克

        教学内容: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猜你喜欢:

        1. 小学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2. 小学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实施方案

        3. 小学数学课堂小故事

        4. 数学趣味小故事

        5.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3篇

>>>下一页更多精彩?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好了,今天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