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_端午节的来历简短30字
感谢大家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为大家解答端午节的来历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一系列与端午节的来历相关的问题,我将全力以赴地回答并提供有用的信息。
1.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2.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
3.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如下: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于受到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因为一直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
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的蛟龙。即使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著。
历史渊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来历:初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后源于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1、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2、源于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最初是上古先民祭祀龙祖的节日,后因传说中诗人屈原于端午投江自尽,将其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1、源于上古先民祭祀龙祖
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当时龙已是吴越民族的图腾,后来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图腾崇拜;就是在祭龙的仪式中,才逐渐有了划龙舟的习惯。吴越先民以“龙”为图腾,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
2、源于纪念屈原
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末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先祖伍举,以正直进谏楚庄王而得名声,因此其后代于楚国亦有名声。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国被迫害,投奔吴国。受吴王阖闾重用,大破楚国,北镇齐晋,南服越人,官拜相国公。
吴王夫差继位后,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抗越”的主张,前484年便赠伍子胥剑,赐自尽。子胥愤恨自刎,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吴王夫差极怒,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由于伍子胥尸沉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4、源于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5、源于介子推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端午的字意来源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端午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及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8年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孝女曹娥说、介子推说、廉吏陈临说、越王勾践的说、恶日禁忌说、夏至说等,但最广为流传是纪念屈原,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楚国人不舍贤臣屈原,为避免屈原肉身被江鱼分食,人们自发荡舟江河以驱散鱼群,或投米团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后来这个风俗流传下来,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端午习俗。
我认为在端午节的众多来历中值得一提有3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就是屈原说的故事了。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来历之二:孝女曹娥说?
曹娥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孝女,她是汉代会稽上虞人。曹娥的父亲名叫曹盱,书中记载,曹盱是一名巫祝,能歌善舞。在汉安二年,也就是公元143年的五月初五,曹盱在迎接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不幸溺亡于舜江,并且一直寻找不到尸体。当时曹娥只有十四岁,为了寻找父亲,曹娥伤心欲绝,昼夜沿江,嚎啕大哭。就这样过了十七天,曹娥也投江自尽了。
过了五天后,曹娥的尸体抱着父亲曹盱的尸体浮出了江面,因此成为奇谈,一直传到了县衙。当时的上虞县令度尚特意为之立碑,并让他的学生,著名文学家邯郸淳作诔词颂扬。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曹娥碑》,又称为《度尚曹娥诔词》或《曹娥诔词》。据说,《曹娥碑》立碑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凭吊。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便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曹操和杨修等等。曹娥的孝行也随之声名远播。
此后,曹娥所住的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也改名为曹娥江,朝廷还建立了庙宇慰其孝心,人们都尊称曹娥为“孝女娘娘”。为了纪念曹娥的大孝,后人便在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的那天,举行祭祀仪式纪念曹娥,而五月初五端午节也被称为孝亲节。
孝道是中华民族最深远的伦理观念,“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曾感慨道:“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一个孝字,就可以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大家更应该借此机会继承和发扬孝文化,用行动诠释孝的内涵,共同营造敬老爱老、感恩父母的社会风尚!
端午节的来历之三:纪念伍子胥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广东顺德杏坛古朗村举行“胥王(伍子胥)文化节、古朗端午伍子胥祭祀大典”活动,来自香港、广州、台山、四会和广西容县以及古朗当地伍氏宗亲500多人参加这个盛大的民间民俗传统节日。
古朗村位于顺德杏坛镇,离镇中心西北5.5公里,面临甘竹滩,面积5.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800余人。古朗村素有“西江水先到古朗”的说法,村内水道纵横,古桥座座。古朗,一个鲜为人知的古村,小桥流水、处处祠堂、古庙遍布、古树葱葱,是一个隐身岭南水乡的“世外桃源”。
古朗村举行的“胥王(伍子胥)文化节、古朗端午伍子胥祭祀大典”活动今年是第二届,这种传统民俗活动,凝聚乡情、亲情和族情,充分体现了古朗村伍氏族人心怀祖德、爱国爱乡的良好风尚。大典在漱南伍公祠举行,更显伍氏的庄重与气派!
大典开始后,顺德古朗漱南关爱联谊会、香港杏坛同乡会、顺德伍氏联谊会和胥山月刊社等代表先后上台致词。随后宣读祭文,进行了祭祖以及巡游活动。
说到端午节的起源,屈原是无人不晓的,而伍子胥则极少人认识。而端午节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与伍子胥的故事有关。特别是苏州人,端午节只祭拜伍子胥而不祭拜屈原,他们对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
伍子胥是楚国人,弃暗投明,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把越国打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相信谗言赐子胥宝剑自刎。子胥本为忠良,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把子胥之尸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吴国百姓感念伍子胥的爱国忠烈,此后每年的端午节纪念子胥公。
好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端午节的来历”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