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_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视频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初中数学教案
2.七年级下册数学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
3.初中七年级数学优秀备课教案设计范文
4.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5.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好教案。如何做一个好的教案,提起学生的兴趣呢。下面是范文栏目的我为大家准备的初中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初中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代数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3.通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讲解,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 知识结构:本小节先回顾了小学学过的字母表示的两种实例,一是运算律,二是公式,从中看出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进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教学重点分析:教科书,介绍了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一个是运算律,一个是常用公式,上述两种例子应用广泛,且能很好地体现用字母表示数所具有的简明、普遍的优越性,用字母表示是数学从算术到代数的一大进步,是代数的显著特点。运用算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小学学生的思维方法 ,现在,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渗透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上是一个质的飞跃。对代数式的概念课文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用实例形象地说明了代数式的概念。对代数式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1)从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思维的开始,体现了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普遍的优越性.
(2)代数式中并不要求数和表示数的字母同时出现,单独的一个数和字母也是代数式.如:2,m都是代数式.
等都不是代数式.
3.教学难点分析: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的数量关系,即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一定要理清代数式中含有的各种运算及其顺序。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如:说出代数式7(a-3)的意义。
分析 7(a-3)读成7乘a减3,这样就产生歧义,究竟是7a-3呢?还是7(a-3)呢?有模棱两可之感。代数式7(a-3)的最后运算是积,应把a-3作为一个整体。所以,7(a-3)的意义是7与(a-3)的积。
4.书写代数式的注意事项:
(1)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或者字母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乘号简写作?或省略不写,同时要求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
如3?a ,应写作3.a 或写作3a ,a?b 应写作3.a 或写作ab .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应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FormatImgID_0#.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号.
(2)代数式中有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
(3)含有加减运算的代数式需注明单位时,一定要把整个式子括起来.
5.对本节例题的分析:
例1是用代数式表示几个比较简单的数量关系,这些小学都学过.比较复杂一些的数量关系的代数式表示,课文安排在下一节中专门介绍.
例2是说出一些比较简单的代数式的意义.因为代数式中用字母表示数,所以把字母也看成数,一种特殊的数,就可以像看待原来比较熟悉的数式一样,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只是另外还要考虑乘号可能省略等新规定而已.
6.教法建议
(1)因为这一章知识大部分在小学学习过,讲授新课之前要先复习小学学过的运算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小学数学与初中代数的衔接,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概念,首先要给学生多举例子(学生比较熟悉、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代数式,理清代数式中的运算和运算顺序,才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从而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普遍性、简明性,也为列代数式做准备。
(3)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老师可选用一些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老师在讲解第一节之前,一定要对全章内容和课时安排有一个了解,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只有这样,我们老师才能教给学生系统的而不是一些零散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自然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5)因为是新学期代数的第一节课,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好印象,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怎么才能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呢?首先,你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比?,英语口语好的老师,可以用英语做一个自我介绍,然后为学生说一段祝福语。第二,上课时尽量使用多种语言与学生交流,其中包括情感语言(眉目语言、手势语言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
7.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难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在小学我们曾学过几种运算律?都是什么?如可用字母表示它们?
(通过启发、归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五种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乘法交换律 a?b=b?a;
(3)加法结合律 (a+b)+c=a+(b+c);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分配律 a(b+c)=ab+ac?
指出:(1)?也可以写成?号或者省略不写,但数与数之间相乘,一般仍用?;
(2)上面各种运算律中,所用到的字母a,b,c都是表示数的字母,它代表我们过去学过的一切数?
2?(投影)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5千米,步行要3小时,骑车要1小时,乘汽车要0.?25小时,试问步行、骑车、乘汽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若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表示速度,你能用s与t表示?吗?
4?(投影)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则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用I厘米表示周长,则I=4a厘米;用S平方厘米表示面积,则S=a2平方厘米)?
此时,教师应指出:(1)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或数的关系,简明的表示出来;(2)在公式与中,用字母表示数也会给运算带来方便;(3)像上面出现的a,5,15?3,4a,a+b,s/t 以及a2等等都叫代数式.那么究竟什么叫代数式呢?代数式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
1?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单独的一个字母以及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学习代数,首先要学习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明确代数上的意义?
2?举例说明
例1 填空: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__________册;
(2)温度由t℃下降到2℃后是_________℃;
(3)棱长是a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
(4)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____千克?
(此例题用投影给出,学生口答完成)
解:(1)12n; (2)(t-2); (3)a3; (4)(1+10%)m?
例2 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解:(1)2a+3的意义是2a与3的和;(2)2(a+3)的意义是2与(a+3)的积;
(5)a2+b2的意义是a,b的平方的和;(6)(a+b)2的意义是a与b的和的平方?
说明:(1)本题应由教师示范来完成;
(2)对于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如第(1)小题也可以说成?a的2倍加上3?或?a的2倍与3的和?等等?
例3 用代数式表示:
(1)m与n的和除以10的商;
(2)m与5n的差的平方;
(3)x的2倍与y的和;
(4)?的立方与t的3倍的积?
分析:用代数式表示用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要注意:①弄清代数式中括号的使用;②字母与数字做乘积时,习惯上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四、课堂练习
1?填空:(投影)
(1)n箱苹果重p千克,每箱重_____千克;
(2)甲身高a厘米,乙比甲矮b厘米,那么乙的身高为_____厘米;
(3)底为a,高为h的三角形面积是______;
(4)全校学生人数是x,其中女生占48%?则女生人数是____,男生人数是____?
2?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投影)
3?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x与y的和; (2)x的平方与y的立方的差;
(3)a的60%与b的2倍的和; (4)a除以2的商与b除3的商的和?
五、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提出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叫代数式?
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①代数式实际上就是算式,字母像数字一样也可以进行运算;②在代数式和运算结果中,如有单位时,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六、作业
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的a,b,c,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张强比王华大3岁,当张强a岁时,王华的年龄是多少?
3?飞机的速度是汽车的40倍,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3 ,若汽车的速度是?千米/时,那么,飞机与自行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4?a千克大米的售价是6元,1千克大米售多少元?
5?圆的半径是R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6?用代数式表示:
(1)长为a,宽为b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2)宽为b米,长是宽的2倍的长方形的周长;
(3)长是a米,宽是长的1/3 的长方形的周长;
(4)宽为b米,长比宽多2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代数式》教学设计2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的产生过程,了解代数式的概念.
② 使学生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代数式这一数学模型去表示和
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使学生在探索与创造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② 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互相交流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如何进行数学学习,变"学会"为"会学".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 渗透代数式的模型思想,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②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踏实细致、独立思考、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③ 利用实际情境,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代数式的概念和列代数式.
突出重点措施:
(1)通过比较--判别--交流--构造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通过"根据语言表述的数量关系列代数式"和"把代数式表示的数量关系用语言表述"两方面进行对比、观察、归纳,让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经验.
2) 教学难点: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突破难点策略:
(1)分三步分散难点①引入时设计大量学生身边的实际情景,让学生体会到代数式存在的普遍性.②让学生给自己构造的一些简单代数式赋予实际意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代数式的模型思想。③通过"开动脑筋齐探索"和"返程路上解疑问"等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FLASH演示情景,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突破代数式的应用瓶颈.
3、教学流程: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说明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欣赏鲁迅纪念馆的照片,简单介绍鲁迅其人其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并请学生做导游,点出这节课的主线:边参观鲁迅纪念馆边学习身边的数学.
沿参观旅程依此遇到下列问题:
1、大家知道鲁迅纪念馆距学校有多远吗?若鲁迅纪念馆距学校s千米,校车的速度为50千米/小时,那么经多少小时后到达博物馆?
2、买门票.鲁迅纪念馆门票价格为:成人每人60元,学生每人40元.如果让你去买门票,你该怎么买?我们有a个老师b个学生,买门票需付多少钱呢?
3、在参观时了解到了纪念馆的一些情况:
(1)鲁迅纪念馆共有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等4个开放场所,建筑面积分别为a,b,c,d平方米.,你知道平均每个场所有多少平方米吗?
(2)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呈长方形,东西长m米,宽n米,共展出鲁迅生平展品p件. 那么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占地面积为多少平方米呢?平均每平方米展出了多少件展品呢?
让学生根据情景列出算式.
师:展示,引导学生进入参观的旅程.
生:成为参观旅程的主角,依次解决旅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师:在点出字母表示数后引导学生列算式.并回顾前一节中的书写规定,突出书写的规范性.
由学生熟悉的鲁迅纪念馆引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突出数学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做导游,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碰到的一些数学问题都是在旅途中出现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习的内动力,也使学生意识到代数式的普遍性.1、2两题的设计是为了渗透代数式的普遍意义。
1)类比旧知探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所列的算式:
它们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区别?点出课题(板书课题)
概念:像 这样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
先判别下列哪些是代数式?再说说你对代数式构成的看法. 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并与以前学过的算式相比较,得出概念.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点明代数式的构成。
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产生的过程,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得对概念的理解,发展数学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会"为"会学"。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动手计算再探新知
欢乐游戏巩固新知
对代数式构成的理解:
(1)一个代数式由数、表示数的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 这里的运算指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6种运算.
(2)为了今后研究和表述方便,规定单独一个数或者字母也称代数式.
2)大家一起来列式:
用代数式表示:
(1) x的3倍与3的差;
(2) x的 倍与y的一半的和;
(3)2a的立方根;
(4)a与b的和的平方;
(5)a与b的平方的和.;
(6)a与b两数的平方和.
巩固练习:用代数式表示:
(1) a与b的 的和 ;
(2) m与n两数的倒数差;
(3) 除 所得的商;
(4)x与1的差的平方根.
教师在讲评时突出代数式的书写规范及列代数式的注意点,点明各种运算的意义:"+"--和,"-"--差,"?"--积,"?"--商.
3)聪明才智共编式
请根据下列数字与字母,添上适当的运算符号,编写出几个你喜欢的代数式,并试着用语言表述所编代数式的意义.
以小组为单位,先互相交流编写的代数式及其意义,然后挑选1-2个简单的代数式,结合生活实际,试着赋予代数式实际意义,并在组内交流.
4)开动脑筋齐探索
各小组选取下列的1个主题作为小组的探索内容,小组成员先自主探索,想想各主题还能引伸出哪些问题,再在组内交流。
主题1:用代数式表示偶数、奇数;(提示:可考虑如何表示三个连续偶数等)
主题2:下图是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在《周髀算经》中作的图,它由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史称"弦图",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在北京召开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TCM-2002)把它作为会标.请你用代数式表示出大正方形的面积.(提示:想一想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主题3: 摆火柴梗游戏:如下图,用火柴梗摆出一个三角形至少需3根火柴梗,摆出2个三角形至少需5根火柴梗,摆出3个三角形至少需7根火柴梗......请你以此探索:摆出10个三角形至少需多少火柴梗?摆出n个三角形呢?(提示:如果摆成正方形呢?)
游戏之中验真知
游戏-你选我砸共过关:8个金蛋中任选其中一个金蛋,如果出现金花,大家鼓掌PASS,否则你必须回答其中的问题(你可以自己作答,也可以求助本组同学).
(1)列代数式:a与b的差的倒数
(2)说出代数式:(a+b)(a-b)的意义
(3)已知甲数比乙数的2倍少1.若设乙数为x,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甲数.变式:若设甲数为x,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乙数.
(4)纪念馆外一五彩花圃的形状如图,则花圃的面积为_______.
生:观察,类比,在判别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进行交流.
生:举手发言,解决问题.
师:引导学生注意每题的关键词,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并进行及时评价.
生:构造代数式,交流代数式的意义,并用生活经验对所构造代数式进行解释.
师:引导学生把意义表达清楚,多作鼓励,进行多元评价.
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代表发言,辩论交流.
师:及时评价。
生:选择金蛋号,回答里面的问题,其它同学思考,提供帮助
师:代为砸蛋
用代数式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是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各种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本节课的重点,这里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训练,关键是让学生学扎实,突出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使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通过"根据语言表述的数量关系列代数式"和"把代数式表示的数量关系用语言表述"两方面进行对比、观察、归纳,强化了代数式的符号性,让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经验.同时,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也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体现了数学课程的发展性。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赋予代数式实际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代数式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
主题1:突出代数式的普遍意义,渗透集合思想。
主题2:渗透数学人文和爱国情怀,让学生体会到其实数学发现就在我们身边,体验数学探究成功的喜悦。
主题3:突出数学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意识到玩也可以玩出数学来,渗透数学意识。
小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解决难题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在探讨交流中都有收获.
激发兴趣,活跃氛围,巩固知识,学中玩,玩中学.
返程途中解决难题返程路上解疑问
参观完纪念馆后大家乘校车返回学校,校车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计划t小时后回到学校,现因道路通畅,校车的速度增加v千米/小时,那么回到学校需多少时间?
师:指导学生分析题目。
生:解决问题.聆听别人的思维,形成自己的经验。
首尾呼应,整个旅程有始有终.进一步突出学习代数式的目的:解决实际问题.
你说我说清点收获 你说我讲共交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游览了鲁迅纪念馆,一路下来收获不小吧!说说你的感受,让大家一起来分享,怎么样?
1、代数式的概念
2、列代数式的要求
3、代数式的应用
请你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进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去.
生:交流感受,体会收获 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作适当归纳,并对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作多元评价。
学生谈感受,教师作补充,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整理的学习习惯.
4、课后拓展 课后延伸促提高
1、阅读课本P90-92内容.
2、做课本P92的作业题和作业本作业(A、B组题必做,C组题选做)
3、收集并整理生活中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的例子,并在组内交流.
课内引申到课外,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设计说明:
(一)指导思想:
1、以落实课程标准为终极目标;以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数学思维的完善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参与为依托;以学生的积极动脑、动口为主线来构建本课时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
2、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原则设计整节课.
3、突出新知识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归纳.
(二)主要理念:
1、重视情景创设,注重知识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原则.
1、 突出数学学习内容的的现实性、有价值性和富有挑战性.
2、 注重数学与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整合.
3、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多元评价.
(三)设计思路:
1、以贯彻新课程理念为前提,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以参观鲁迅纪念馆为主线,把整节课串联起来,让学生从始至终都置身于参观游玩之中,却又紧紧围绕学习,仿佛玩中学,学中玩,不知不觉中来学习新知识.
2、引导学生观察、类比、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总结新的知识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使新概念的得出不觉得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得到桃子。
3、通过对"根据语言表述的数量关系列代数式"和"把代数式表示的数量关系用语言表述"两方面进行对比、观察、归纳,使学生对列代数式有更深入的体会,实现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4、设计游戏活动-砸金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巩固、深化过程,引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5、通过对开放性问题(如结合生活经验列举代数式)、自主探究题、拓展创新题(如金蛋中的题目)等的设计,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七年级下册数学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减法之后的又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乘法既是有理数运算的深入,又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的基础,对后续代数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七年级数学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背景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已知一个数,会求出它的正整数指数幂,渗透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能利用乘方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底数、指数和幂三个概念,并能进行求幂的运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在小学里我们学过一个数的平方和立方是如何定义的?怎样表示?
a·a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a的2次方),即a2=a·a;a·a·a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3次方),即a3=a·a·a.(分别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与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
(多媒体演示细胞分裂过程)某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分裂成多少个?
1个细胞30分钟分裂成2个,1个小时后分裂成2×2个,1.5小时后分裂成2×2×2个,…,5小时后要分裂10次,分裂成个,为了简便可将记作210.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即,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
说明:(1)举例94来说明概念及读法.
(2)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通常省略指数1不写.
(3)因为an就是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4)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1)(-4)3;(2)(-2)4;(3)-24.
点拨:(1)计算时仍然是要先确定符号,再确定绝对值.
(2)注意(-2)4与-24的区别.
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得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规律: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例2计算:
(1)()3; (2)(-)3;
(3)(-)4; (4)-;
(5)-22×(-3)2; (6)-22+(-3)2.
(四) 总结 反思 ,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作知识小结: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运用有理数乘方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熟知底数、指数和幂三个基本概念.
2.教师扩展:有理数的乘方就是几个相同因数积的运算,可以运用有理数乘 方法 则进行符号的确定和幂的求值.
乘方的含义:(1)表示一种运算;(2)表示运算的结果.乘方的读法:(1)当an表示运算时,读作a的n次方;(2)当an表示运算结果时,读作a的n次幂.
乘方的符号法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零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零;(3)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奇次幂是负数.注意(-a)n与-an及()n与的区别和联系.
(五)课堂跟踪反馈
1.课本P42练习第1、2题.
2.补充练习
(1)在(-2)6中,指数为 ,底数为 .?
(2)在-26中,指数为 ,底数为 .?
(3)若a2=16,则a= .?
(4)平方等于本身的数是 ,立方等于本身的数是 .?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方得9的数是3
B.平方得-9的数是-3
C.一个数的平方只能是正数
D.一个数的平方不能是负数
(6)下列各组数中,不相等的是( )
A.(-3)2与-32 B.(-3)2与32
C.(-2)3与-23 D.|2|3与|-23|
(7)下列各式中计算不正确的是( )
A.(-1)2003=-1
B.-12002=1
C.(-1)2n=1(n为正整数)
D.(-1)2n+1=-1(n为正整数)
(8)下列各数表示正数的是( )
A.|a+1| B.(a-1)2
C.-(-a) D.||
第2课时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了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
2.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并在运算过程中合理使用运算律.
教学重点:根据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例1计算:
(1)(-2)3+(-3)×[(-4)2+2]-(-3)2÷(-2);
(2)1-×[3×(-)2-(-1)4]+÷(-)3.
强调:按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运算,在每一步运算中,仍然是要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确定结果的绝对值.
例2观察下面三行数:
-2,4,-8,16,-32,64,…;①
0,6,-6,18,-30,66,…;②
-1,2,-4,8,-16,32,….③
(1)第①行数按什么规律排列?
(2)第②③行数与第①行数分别有什么关系?
(3)取每行数的第10个数,计算这三个数的和.
例3已知a=-,b=4,求()2--(ab)3+a3b的值.
二、课堂练习
1.计算:
(1)|-|2+(-1)101-×(0.5-)÷;
(2)1÷(1)×(-)÷(-12);
(3)(-2)3+3×(-1)2-(-1)4;
(4)[2-(-)3]-(-)+(-)×(-1)2;
(5)5÷[-(2-2)]×6.
2.若|x+2|+(y-3)2=0,求的值.
3.已知A=a+a2+a3+…+a2004,若a=1,则A等于多少?若a=-1,则A等于多少?
三、课时小结
1.注意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要熟练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
(2)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3)培养探索精神,体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
a·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
a·a·a简记 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
一般地,几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n.即a·a……a. 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an中,a叫底数,n 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 幂.
例如,在94中,底数是9,指数 是4,94读作9的 4次方,或9的4次幂,它表示4个9相乘,即9×9×9×;又如(-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4次方(或-2的4次幂),它表示(-2)×(-2)×(-2)×(-2).
思考:32与23有什么不同?(-2)3与-23的意义是否相同?其中结果是否一样?(-2)4与-24呢?( )2与 呢?
(-2)3的底数是-2,指数是3,读作-2的3次幂,表示(-2)×(-2)×(-2),结果是-8;-23的底数是2,指数是3,读作2的3次幂的相反数,表示为-( 2×2×2),结果是-8.
(-2)3与 -23的意义不相同,其结果一样.
(-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四次幂,表示
(-2)×(-2)×(-2)×(-2),
结果是16;-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4次幂的相反数,表示为
-(2×2×2×2),其结果为-16.
(-2)4与-24的意义不同,其结果也不同.
( )2的底数是 ,指数是2,读作 的二次幂,表示 × ,结果是 ; 表示32与5的商,即 ,结果是 .
因此,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号把底数括起来.
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就是51,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
因为an就是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例1:计算:
(1)(-4)3; (2)(-2)4; (3)(- )5;
(4)33; (5)24; (6)(- )2.
解:(1)(-4)3=(-4)×(-4)×(-4)=-64
(2)(-2)4=(-2)×(-2)×(-2)×(-2)=16
(3)(- )5=(- )×(- )×( - )×(- )×(- )=-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能力目标
(1). 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乘方运算。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3、教学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区分-an与(-a)n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结构以及思维活动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联想比较、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章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计算,其实有理数的计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一种游戏叫“算24点”,它是一种常见的扑克牌游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那我们现在约定扑克牌中黑色数字为正,红色数字为负,每次抽取4张,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使结果为24。
师:假如我现在抽取的是黑3 红3 黑4 红5 (幻灯片放映)如何算24?
师:如果四张都是3呢?
生答: -3 - 3×3×(-3)=
师:现在老师把扑克牌拿掉一张红3,变成2个黑3 ,1个红3,大家有办法凑成24吗?
生:思考几分钟后,有同学会想出 的答案
师:观察这个式子,有我们以前学过的3次方运算,那它是不是乘法运算?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种乘方运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乘方运算都是乘法运算,它与乘法运算又有怎样的关系?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有理数的乘方”,相信学过之后,对你解决心中的疑问会有很大的帮助。(自然引入新课)
2、动手实践,共同探索乘方的定义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进行对折,再对折
问题:(1)对折一次有几层? 2
(2)对折二次有几层?
(3)对折三次有几层?
(4)对折四次有几层?
师:一直对折下去,你会发现什么?
生:每一次都是前面的2倍。
师:请同学们猜想:对折20次有几层?怎样去列式?
生:20个2相乘
师:写起来很麻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空间,有没有简单记法?
简记: ……
师:请同学们总结 对折n次有几层?可以简记为什么?
2×2×2×2……×2
SHAPE MERGEFORMAT
n个2
生:可简记为:
师:猜想: 生:
师:怎样读呢? 生:读作 的 次方
老师总结:求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教师解说乘方的特殊性),在 中, 叫做底数(相同
的因数), 叫做指数(相同因数的个数)。
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看作是的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的次幂.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四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及意义,并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通过观察、猜想、实践等数学活动,学生从中提高观察、类比、归纳和计算的能力。
3.初步了解并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逐步养成观察并发现规律的意识,在相互启发中体验合作学习,树立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及意义,并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及意义,并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采用“启发引导、动手操作、分析讲解”的教学方式,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自主探索、逐步递进.积极参与讨论、合作学习,肯定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知 问题一:
把一张纸对折2次可裁成4张,即2×2张;对折3次可裁成8张,即2×2×2张.
问:若对折10次可裁成几张?请用一个算式表示(不用算出结果).若对折100次,算式中有几个2相乘?
显然,我们遇到了麻烦:如何书写100个、1000个相同因数相乘这样繁琐的式子呢?我们有必要创设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来表示这样的运算.
问题二:
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
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为 ;
学生动手操作,
观察纸片,发现规律
回忆小学已学知识并独立完成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归纳能力
让学生亲历每个因数都相同时的乘法,书写起来的冗长,所以才需要创造一种简单的形式
学习新知
2个a相加可记为:a+a=2a
3个a相加可记为:a+a+a=3a
4个a相加可记为:a+a+a+a=4a
n个a相加可记为:a+a+a+……+a=na
类比可得:
2个a相乘可记为: EMBED Unknown
3个a相乘可记为: EMBED Unknown
4个a相乘可记为什么呢?
n个a相乘又记为什么呢?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几个相同的因数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如果有n个a相乘,可以写成 ,也就是 EMBED Unknown
其中 叫做 的n次方,也叫做 的n次幂. 叫做幂的底数 可以取任何有理数;n叫做幂的指数,可以取任何正整数.
特殊地, 可以看作 的一次幂,也就是说 的指数是1.
例如: 读作-2的4次方或-2的4次幂;底数是-2,指数是4;表示4个-2相乘. x看作幂的话,指数为1,底数为x.
注意: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写成乘方形式时,必须加上括号.
在学生理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意义的情况下,提供例1,指导学生完成,巩固概念的理解.
例1.填空:
(1) EMBED Unknown 的底数是_____,指数是_____, 它表示______;
(2) 的底数是______,指数是______, 它表示______;
(3) 的底数是______,指数是______, 它表示_______;
例2.计算:
教师引导
学生口答
学生边记录,边体会、理解
正确表达有理数的乘方
学生口答
分析例题并板书,巩固幂的意义,写出体现幂的意义的全过程
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相关 文章 :
1.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反思
2.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视频
3.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的乘方》练习试题
4. 《有理数的乘法》初一数学教学设计
5.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练习题及答案
6. 七年级数学学习视频:有理数的乘方
7. 初一数学教程视频:有理数的乘方
8.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9.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检测题1
10.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初中七年级数学优秀备课教案设计范文
数学教案主要是课时计划和教学计划的书面呈现。所以,下面不妨和我一起来阅读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
1.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及性质;(重点)
2.会用不等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有一群猴子,一天结伴去摘桃子.分桃子时,如果每只猴子分3个,那么还剩下59个;如果每只猴子分5个,那么最后一只猴子分得的桃子不够5个.你知道有几只猴子,几个桃子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不等式
类型一 不等式的概念
下列各式中:①-3<0;②4x+3y>0;③x=3;④x2+xy+y2;⑤x?5;⑥x+2>y+3.不等式的个数有( )
A.5个 B.4个 C.3个 D.1个
解析:③是等式,④是代数式,没有不等关系,所以不是不等式.不等式有①②⑤⑥,共4个.故选B.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不等式的判定,一般用不等号表示不相等关系的式子是不等式.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识别常见不等号:>,<,?,?,?.如果式子中没有这些不等号,就不是不等式.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类型二 用不等式表示数量关系
根据下列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
(1)x与2的和是负数;
(2)m与1的相反数的和是非负数;
(3)a与-2的差不大于它的3倍;
(4)a,b两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两倍.
解析:(1)负数即小于0;(2)非负数即大于或等于0;(3)不大于就是小于或等于;(4)不小于就是大于或等于.
解:(1)x+2<0;
(2)m-1?0;
(3)a+2?3a;
(4)a2+b2?2ab.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
类型三 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
亮亮准备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买一台学生平板电脑.他现在已存有55元,计划从现在起以后每个月节省20元,知道他至少需要350元,则可以用于计算所需要的月数x的不等式是( )
A.20x-55?350 B.20x+55?350
C.20x-55?350 D.20x+55?350
解析:此题中的不等关系:现在已存有55元,计划从现在起以后每个月节省20元,知道他至少需要350元.列出不等式20x+55?350.故选B.
方法总结: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时,要找准题干中表示不等关系的两个量,并用代数式表示;正确理解题中的关键词,如大于、不大于、小于、不小于、不足、不超过、至少、至多等的含义.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探究点二:不等式的性质
类型一 比较代数式的大小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
A.由a>b得ac2>bc2
B.由ac2>bc2得a>b
C.由-12a>2得a<2
D.由2x+1>x得x<-1
解析:A中a>b,c=0时,ac2=bc2,故A错误;B中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符号不改变,故B正确;C中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右边也应乘以-2,故C错误;D中不等式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故D错误.故选B.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不等式的性质,注意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2题
类型二 把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掌握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设计是每个老师需要掌握的技能。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生一起共同进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教师的备课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优秀备课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 方法 ,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 说说 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 经验 ,“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 总结 (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 反思 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习: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个单位长度.
练习: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优秀老师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分析
1.2有理数1.2.2数轴。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 学习方法 。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想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
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 教育 ,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
到和谐美的享受。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六、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应用数形结合
七、学法引导
1、 教学方法 :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三角板
十、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1)
问题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师:我们能否用类似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师: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师: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
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
(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师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2)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
原点向左1.5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
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1.5,-2.2,-2.5,,,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4)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
十一、小结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十二、课后练习习题1.2第2题
十三、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名师教案设计 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初中 七年级数学 优秀备课教案设计范文相关 文章 :
1. 初中数学名师教案设计范文
2.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3.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4.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5. 初中数学优秀数轴教案范文模板
6.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7. 七年级数学《整式》教案设计大全
8.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五篇
9.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精品教案范文5篇
10. 初中七年级下册《实数》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 反思 目的在于改善 七年级数学 教师的教学。我整理了关于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范文 一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 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 兴趣 爱好 、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二
一、注意反馈矫正的及时性。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可利用提问或板演等多种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一般我们应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的结合为一体,注意辅导其 学习 方法 ,并针对其学习上的缺漏予以辅导纠正,作业及时批改,当天问题当天解决,及时的做好信息反馈。做好月考及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知识缺漏情况的统计及分析,进行针对性的评讲,要求学生做好纠错记录,准备专门的纠错本,便于学生把易错的题型准确的纠正,并不易忘记。针对性的进行跟踪训练及检查。同时不要把讲评和改错拖得太长。最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及时反馈在当日为好。
二、注意反馈矫正的准确性。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答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尝到学习进步的甜头。从而主动与老师配合及时矫正作业及考试中的问题。
三、注意反馈矫正的灵活性。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反馈矫正形式。可提前设计矫正方案,也可预测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少走一些弯路。在获取信息后,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正方案。避免学生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在作业的检查过程中,要求进一步落实学生是否存在抄作业现象,是否认真订正作业。总之,反馈矫正一定要落在实处。
我们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然,如果我们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结果也会不尽人意。
总之,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不断加强反馈与矫正,对于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反馈与矫正。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范文三
从平时的练习和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惰性表现突出。在新授课中,理解的内容多,记忆的内容少,特别是学生对记忆,掌握不够,容易出现三天不记,几乎忘记的现象。另外家庭实验动手的少,上课提问鸦雀无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初一数学 教育 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相符合;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二、对教学计划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点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4)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 总结 。
三、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 渠道 。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对教学误区的反思
误区之一: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
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透沏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时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教师必须努力改进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严格按?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分析难点,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最近发现区?。在课堂的业余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误区之二:教师觉得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
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不清楚,习题讲得不透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变为学生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当然,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把新课标的精髓渗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相关 文章 :
1.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2.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4篇
3. 初一数学期末教学反思
4. 初一数学个人教学反思
5.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教学设计代表着 七年级数学 教师对课堂的假设与预想,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5.1相交线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 其它 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备选题]
一判断题:
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过,而且这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二填空题
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 的对顶角是 , 的邻补角是
若 : =2:3, ,则 =
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则
5.1.2 垂线
[教学目标]
1. 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 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提问:
1、 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 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 ,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 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 (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 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 P到直线l的距离。
例1
(1)AB与AC互相垂直;
(2)AD与AC互相垂直;
(3)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
(4)点A到BC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
(6)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A
例2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解:略
例3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
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
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上分别画出P,Q两点位置。
练习:
1.
2.教材第9页3、4
教材第10页9、10、11、12
小结:
1. 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2. 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3. 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作业:教材第9页5、6.
5.2.1 平行线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4.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2.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
二、新课引入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
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
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
(画出图形)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
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
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
4.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 方法 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
四、平行公理
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
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
五、三线八角
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
六、课堂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 .
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若? 与? 是同旁内角,且? =50?,则? 的度数是( )
A.50? B.130? C.50?或130? D.不能确定
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 是同位角,?1和 是内错角,?1和 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 ?3.
七、小结
让学生独立 总结 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
八、课后作业
1.教材P19第7题;
2.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
[补充内容]
1.试说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仅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现实空间是立体的,
试想一想在空间中,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位置关系呢?(用长方体来说明)
5.2.2 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2) 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方法的应用;
难点: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2.如图(1)
(1) 如果?1=?4,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2) 如果?1=?2,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3) 如果?1+?3=1800,根据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
3.如图(2)
(1) 如果?1=?D,那么______∥________;
(2) 如果?1=?B,那么______∥________;
(3) 如果?A+?B=1800,那么______∥________;
(4) 如果?A+?D=1800,那么______∥________;
新课:
例1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分析:垂直总与直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学过哪些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答:这两条直线平行.
如图所示
理由如下: ∵b?a,c?a
?1=?2=900(垂直定义)
?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思考:
这是小明同学自己制作的英语抄写纸的一部分,其中的横格线互相平行吗?你有多少种判别方法?
例2 如图所示,?1=?2,?BAC=200,?ACF=800.
(1) 求?2的度数;
(2) FC与AD平行吗?为什么?
巩固练习
1. 教科书19页练习
2. 如图所示,如果?1=470,?2=1330,?D=470,那么BC与DE平行吗?AB与CD平行吗?
3. 如图所示,已知?D=?A,?B=?FCB,试问ED与CF平行吗?
4. 如图,?1=?2,?2=?3,?3+?4=1800,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
作业:教科书19页习题5.2第7、8题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一)
[教学目标]
3. 借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得出直线平行的条件.
4. 会用直线平行的条件来判定直线平行.
5.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 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教学设计]提问
复习题:
1.如图,已知四条直线AB、AC、DE、FG
(1)?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 ?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3) ?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4) ?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5) ?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1)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垂直三种
(2) 在同一平面内, 不垂直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3) 在同一平面内, 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垂直
(4)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不垂直
3.如果 a∥ b ,b ∥c ,那么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意义,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平行公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研究直线平行的条件.
新课:
直线平行的条件
演示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
如果?4+?2=180?, a∥ b吗?
三种方法可以简单地说成:
例题 已知:如图,直线AB ,CD,EF被MN所截, ?1=?2, ?3+?1=180?,试说明CD ∥EF.
解:因为?1=?2,
所以 AB ∥CD.
又因为 ?3+?1=180?,
所以 AB ∥ EF.
从而 CD ∥EF (为什么?).
课堂练习: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因为?1和?2是同旁内角,所以?1+?2=180?
B. 因为?1和?2是内错角,所以?1=?2
C. 因为?1和?2是同位角,所以?1=?2
D. 因为?1和?2是补角,所以?1+?2=180?
2.如图:(1) 已知?1=65?, ?2=65?,那么DE与 BC平行吗?为什么?
(2)如果?1=65?, ?3=115?,那么AB与DF平行吗?
为什么?
(3) )如果?4=60?, ?2=65?,那么DE与BC平行吗?
为什么?
3.
4.如图所示:
(1)如果已知?1=?3,则可判定AB∥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已知?4+?5=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已知?1+?2=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已知?5+?2=180?那么根据对顶角相等有?2=__,
因此可知?4+?5= ____,所以可确定 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已知?1=?6,则可判定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1)如果?1=________,那么DE∥ AC;
(2) 如果?1=________,那么EF∥ BC;
(3)如果?FED+ ?________=180?,那么AC∥ED;
(4) 如果?2+ ?________=180?,那么AB∥DF.
6.
7.
课后作业:习题5.2 第1,2,4题.
补充练习:
已知:如图,AB ∥CD,EF分别交 AB、CD
于 E、F,EG平分? AEF ,
FH平分? EFD EG与 FH平行吗?为什么?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
一、使课题的引入更具有趣味性
人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风趣幽默的话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使得课堂充满生机。比如,教授整式加减的时候,教师可先给学生讲个笑话:?王阿姨家养了3只羊和9头猪,小军却数出12头猪,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听完后,学生都会笑着回答:?那是因为他把羊给数上了。?学生为什么会笑呢?那是因为他们知道猪与羊是不同种类,不能这样将数量相加。此时,教师可以导入授课的重点,即合并同类项就是不同类的事物不能合并。这样的 教学方法 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对于同类项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这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摒弃师道为大的旧俗,和学生建立一种人格上的平等,走到学生的身旁,走进学生的心里,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索、讨论,激励学生积极思考、选择、提问,积极参与他们的自由交流;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的关系,让学生不再抗拒教师。如果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就能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内进行与完成。要想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互动性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在备课的时候,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知识状况,还要考虑怎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相关的技能。此外,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大胆提问,鼓励学生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学生成为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三、设置问题的层次性
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考虑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如果设置的问题过大,会使得学生思考边际过大,甚至会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信心。但如果设置的问题过小,又会缺乏思考的价值,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想好该如何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让大部分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问题里清楚了解知识点。比如,在讲授根与系数关系的时候,我首先给出4个方程式:①x2-5x-6=0;②x2+3x+2=0;③x2-x-6=0;④x2-3x+7=0。然后,我要求学生分别求出a、b、c的值,并解方程求出每个方程式的两根之和与积。学生很快就发现方程式④不能求出答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呢?因为△<0,所以方程无解。然后,我让学生观察前3个方程式两根之和、两根之积和原来方程式a、b、c的关系。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当二次系数a=1时,两根之和恰好是一次系数b的相反数,而两根之积也为常数项。此时,我再给出方程式2x2-6x-7=0,学生就懂得按照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二次系数变成1再进行解答,这样就能将特殊转化成一般。
四、训练多样性的思维模式
1.训练思维速度。这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训练的。因此,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的教学内容,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新课后,教师要安排教材中的练习作为检查的速算题。教师也可精心编写概念性强、灵活性高、覆盖面广的选择、判断、简答题等,开展专项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快速答题的能力。
2.训练思维质量。教师可充分组织学生对于某些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特点等展开讨论。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思考,从而能有效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训练 逆向思维 。启迪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起逆向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训练 发散思维 。这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让学生自己进行独立的思考,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打破问题为起点,讲结论作为重点的封闭式教学,重新构造出一种以探究为关键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五、结题
总而言之,只要教师努力实践,认真思考,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前行,坚持新课程的理念,并以此引导课堂教学,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就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大大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作者:李全元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五中学
好了,今天关于“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